扁桃体肿大是临床常见症状,可能由感染、过敏等良性病变引起,也可能是恶性肿瘤转移的表现。中医将此症归为“乳蛾”“喉蛾”范畴,认为其病机与外感邪气、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。
一、转移性肿大的中医病机与特征
中医认为,肿瘤转移与“痰瘀互结”“热毒内蕴”相关。若癌毒侵袭咽喉,可导致局部气血瘀滞、热毒壅盛,表现为扁桃体肿大伴以下特征:
肿块质地坚硬:中医认为“坚者属实”,转移灶常呈结节状或融合成块,触之如石,与感染性肿大的柔软质地不同。
表面凹凸不平:癌肿生长不规则,中医称“瘀血内结”,可见扁桃体表面溃疡、糜烂或菜花样改变。
伴随症状复杂:除咽痛外,患者可能出现痰中带血、声音嘶哑、颈部淋巴结肿大等,中医认为这是“痰瘀阻络”的表现。
展开剩余82%全身症状明显:如消瘦、乏力、低热等,中医称为“正气亏虚”,提示癌毒已耗伤气血。
二、中医诊断方法与优势
中医通过四诊合参,从整体角度判断肿大的性质:
望诊:观察扁桃体颜色、形态及舌苔。若见扁桃体暗红或紫暗,舌苔厚腻或黄燥,提示热毒或痰瘀内蕴。
问诊:详细询问病史。若患者有长期吸烟、饮酒史,或近期出现吞咽困难、颈部肿块等,需警惕转移可能。
切诊:触诊颈部淋巴结。若淋巴结质地坚硬、活动度差,中医认为属“痰核”,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。
辨证分型:根据症状分为风热侵袭型(咽痛剧烈、发热)、痰瘀互结型(肿块坚硬、痰中带血)、气阴两虚型(咽干不适、乏力)等,指导用药。
中医诊断的优势在于强调整体观念,通过观察局部病变与全身症状的关系,早期发现转移迹象。例如,若患者虽无明显咽痛,但出现持续低热、体重下降,中医可通过辨证提示“正气已虚,邪毒内陷”。
三、中西医结合诊断策略
为明确肿大性质,需结合现代医学检查:
影像学检查:CT或MRI可显示扁桃体及颈部淋巴结的形态、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,中医可据此判断“痰瘀”的严重程度。
病理检查:通过活检明确病变性质。若为癌转移,中医认为属“毒邪深伏”,需加强清热解毒、软坚散结的治疗。
肿瘤标志物检测:如SCC(鳞状细胞癌抗原)升高,提示鳞癌可能,中医可结合辨证调整用药,如加用半枝莲、白花蛇舌草等抗癌中药。
四、中医治疗原则与优势
中医治疗转移性肿大以“扶正祛邪”为核心,具有以下优势:
抑制癌毒:通过清热解毒、化痰散结的中药,如山慈菇、夏枯草,抑制癌细胞生长。
改善症状:针对咽痛、吞咽困难等症状,采用玄参、麦冬养阴生津,缓解不适。
调节体质:通过补益气血、健脾和胃的中药,如黄芪、党参,增强机体抗病能力。
预防复发:中医认为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,通过长期调理,降低复发风险。
中医治疗是我国传承发展了几千年的艺术瑰宝,与阴阳、五行相结合,在治疗时注重患者全身的机制平衡,应及时将其纳入治疗方案中。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,是中原袁氏中医世家第八代传人,非遗“袁氏中医肿瘤疗法”传承人,“郑州袁氏中医三联平衡疗法学术流派”代表性传承人、郑州市基层中医传承特色疗法工作室项目首批唯一中医肿瘤专家,自幼便在家族的影响下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饱读医书,上承衣钵,兼容百家,专研中医肿瘤专科,师承中医泰斗余桂清教授,经过四十余年的不断临床实践,提出了“三联平衡”理论,帮助许多癌症患者恢复了正常生活,累计诊疗患者超20万人次。
非遗“袁氏中医肿瘤疗法”始于嘉庆辛酉年(公元1801年),传承距今已历八代两百余年,凝聚着袁氏中医世家历代先祖临床实践的智慧结晶。在袁氏先祖历代承传的珍贵秘本《袁世医方》中,详细记载了“袁氏中医肿瘤疗法”的核心理论与用药精髓。涵盖中医内、外、妇、儿各科,以及实践临床的大量内外治方药、制作技艺,剂型包括汤、丸、散、膏、丹,以及药酒、药膳、药茶、药醋、药粥、药饼等食疗方,多达190余首,形成了一套系统而独特的中医肿瘤诊疗体系。
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治疗扁桃体癌真实案例分享:
赵某某,扁桃体癌,2018年7月18日
2018年初患者因牙痛确诊左扁桃体癌,手术后,身体状态不佳,听朋友介绍转寻中医治疗,2018年7月18日就诊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,初诊时赵师傅,精神差、面色萎黄无华,体重下降(196斤→180斤),体虚乏力,小腿肚及腰骶部疼痛;腹泻一晚7~8次,术后声音还哑了。好在这些症状都在后续的中药治疗中得到了改善,病情趋于稳定。2021年3月28日的报告显示一切正常。2021年4月22日复诊时,赵师傅的近况依然很好,他说:“当年因病,工作被劝退了,现在和朋友一起做点生意,还不错。生活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,一如既往。”近期2023年4月18日回访,表示情况维持还可以。2023年7月3日患者看到袁希福老中医坐诊,前去复诊,并再次介绍病人。
扁桃体肿大是否为转移需结合中医辨证与现代医学检查综合判断。中医通过整体调节、辨证施治,在改善症状、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具有独特价值。患者应尽早寻求专业中医诊断,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。
发布于:河南省嘉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